05-20 / 2024
1399
早在学生时代,16877太阳集团安全入口EMP二期校友、清泉成才公益基金管委会执行主任陈俊豪开启了他的公益生涯。
2001年,陈俊豪从浙江的一个县城考入了清华法学院。与所学专业有关,陈俊豪对公民的权利义务及社会责任一直很关注。2003年,作为独立候选人,陈俊豪参加了第十三届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提出要关注大学生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学生时代的经历使他对社会组织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参与公益项目管理的基础。
清泉成才公益基金(以下简称“清泉基金”)是陈俊豪与浙江温岭同乡企业家狄玉增于2011年共同发起设立和管理运营的。而早在清泉基金正式设立之前,陈俊豪选择了教育扶贫这个领域,启动“清泉奖学金”项目,首批受助者湖北省宜都一中10名高二学生。2010年高考,这10名受助学生全部考上本科院校并继续获得奖学金,其中有8名学生被武汉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录取。2011年高考,又有22名受助学生考上本科院校,成绩同样耀眼。
陈俊豪认为,选择高中生开展项目既是因为孩子们读高中需要较高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更是因为教育资源在城乡当中分配不均,对于农村孩子而言上大学、上好大学依旧很难。”除了对学生在经济方面予以资助,陈俊豪和团队还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希望在精神层面塑造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山西、甘肃等地走访学校以及受助学子家庭
2011年,“清泉成才公益基金”成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所属的公益项目,以清澈之心,汇聚爱心之水,将灌溉培育学子成长成才为己任。那时陈俊豪已从清华硕士毕业了4年,并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基金由他以志愿者身份管理和运营。
清泉基金的理念是“学习改变命运,知识点亮人生”,以实现教育公平、传承社会爱心为理念与愿景。不平等的机会源于多种因素,包括自然界的差异、社会进化的过程,以及更为关键的个体因素。
在儿童最应接受启蒙教育的时期,农村的留守孩子往往只能在山脚或河畔与祖父母一起玩耍,玩弄石头或筛沙。在他们最需要学习语言和获取信息的年纪,这些孩子们却只能听着带有浓重乡音的老师单调地朗读教材。物质上的短缺可能只会影响到当前的生活质量,但精神上的贫乏则会影响到个人的整个人生。
由于信息闭塞和教育落后,人们在生命的起点就已经处于不利地位,这种状况导致了理想的缺失、人生目标的缺乏,以及自信和社交能力的不足,这是极为可怕的现实。针对这一问题,狄玉增和陈俊豪共同倡导了一个理念:“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用知识照亮人生。”他们认为,教育和知识的获取是打破贫困循环和机会不均等的关键。
陈俊豪(右二)与志愿者赴学生家家访后合影
清泉基金致力于教育援助,专注于为中国中西部偏远地区的经济弱势但成绩优异的中学生提供持续的经济支持,其摆脱困境,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截至2023年12月,清泉基金已在包括甘肃、云南、贵州、湖北和山西在内的全国18个省份实施了助学项目,累计获得社会各界捐款超过1500万元,并通过这些资金支持了1700多名贫困学生。
用好“权利义务”的杠杆
随着公益项目的开展,陈俊豪逐渐意识到,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以及家中有病患需要照料这三个群体在需求帮助的学生中所占比例较高。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面临的挑战很大,许多学生因种种原因陷入学业和生活的困境,甚至不得不在学习之余打工维持生计,这无疑会削弱他们投入学习的精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心态和目标追求。正是这些挣扎在人生岔路口的学子,牵动了清泉基金的心弦。
陈俊豪坚定地表示:“我们致力于与学校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为那些渴望学习却受现实生活所困的孩子们提供资助,既包括学费也包括生活费。我的法律背景让我对‘权利与义务’这一概念异常敏感,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严格地与学校和学生签订明确的合作协议,以保障双方的权益。”
在申请资助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并了解到资助的目的是支持其学习和生活的正常开支,严禁挪作他用。这不仅培养了他们对法律的认识,也激发了感恩之情。清泉基金会要求受助学生自行开设银行账户,确保资助金直接流入他们手中,真正做到资金专项使用。与此同时,协议中对受助者的义务也有明确规定,如诚信原则,要求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严禁任何形式的欺骗或数据不实。
陈俊豪(二排站立者右七)在山西沁县中学与同学们合影
清泉基金深知,高中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关怀,有时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教师们能够在日常互动中积极扮演心理疏导的角色,将大大促进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清泉基金与学校制定的协议中,学校被赋予了监督受助学生的责任,包括进行家访、面试和审核程序。“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销,我们不强制要求提交各类证明文件,而是让学校就相关情况与我们进行直接沟通。我们重视的是实际情况而非死板的数字。”陈俊豪解释道,“例如,在申请表格中的‘家庭收入’一项,虽然最初设定了收入上限,但随后发现这一数据并非资助决策的核心。比如,有些学生家庭虽有2万元收入,却要面对4万元的开销,对于他们来说这笔钱仍然是不够的。正是这些特殊情况的孩子,也应得到我们的资助。”
协议中也有一些类似感恩的机制,比如期望受资助者将资金专门用于学习和生活费用,并在学业上有所回报。这并不是说我们期望每位受助者都能考入顶尖大学,而是希望在我们的帮助下,学生们能努力学习,至少取得明显的进步,并不断改善他们的学习状态。
清泉基金不仅致力于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突破自我,而且更重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我们之所以命名为‘成才’公益基金,正是出于对祖国未来人才培育的深切期望。我们的行动不仅限于学业,更关注受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以助力他们确立崇高的人生理念和价值取向。”陈俊豪说,“许多项目的宗旨在于扶助弱势群体。然而,我们所援助的高中生们通常只是暂时处于人生的逆境之中。他们可能仅在这个阶段需要援手,而非终生都需依靠他人。实际上,很多曾经的学生在接受我们的帮助之后,成功考入大学并完成学业,他们中的不少人又满怀感恩地‘回归’,向新一代的高中生伸出援手。”
如今,在清泉基金的志愿者阵容中,曾受资助的学生们占据了显著的比例,他们不仅以小额捐款的形式回馈,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满腔的热情和精神力量,持续传递着志愿服务的火炬,照亮后来者的道路,共同绘制出一幅互帮互助、源远流长的公益画卷。
在清泉基金的公益实践中,设计了一套别具匠心的“结对子”机制。举例来说,当一名学生自长治二中光荣步入大学的殿堂,他不仅在经验和信心上能为后来者撑起一片鼓励的天空,还能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宝贵的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作为同根同源的校友,他们之间的沟通无远弗届,这种天然的优势是外界难以替代的。
清泉基金还与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合作。在与青海湟中县一中的三年合作期间,共同孕育了“清华清泉成才班”的奇迹。每一届,都有两到三位清华学子在此执教,接力带领这个班级,从高一至高三,传递知识的火炬和学习的智慧。结果令人瞩目——第一届学生中有两位进入北京大学,一位踏入清华大学的大门。支教团成员们的无私奉献,给予了孩子们无价的关爱、激励,以及学习方法上的精心指导。在湟中一中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过一届学生中三人同时考入清华北大的辉煌成就,而正是清泉基金的资助与清华研究生支教团的倾力投入,共同谱写了这一荣耀的篇章。
公益的切入点从亲身参与开始
在探讨项目成效时,清泉基金相较于其他许多助学机构资助效果更好。十余年来,清泉基金的受助学生中,有逾20位在本科考入清华北大,还有一批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被这两所顶尖学府录取深造。借助清泉基金的资助,学生们得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业,无需因生活困顿而忧心忡忡,免除了辍学的风险,也无需在工作与学习间分心。
清泉基金普洱一中座谈会合影
作为基金的主要运营者,陈俊豪每年投入大量时间来“更新”受助学生名单。这一过程包括在每年的九月开学季至十月中旬,亲赴当地学校,与校方沟通,面谈学生,进行家访,最终与捐助者一道敲定新一轮受资助学生的名单。
“在这一筛选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候选学生的品行进行评估。他们需要撰写申请书、填写表格,并接受我们的家访及面谈。尽管并非所有面谈都由我们直接进行(部分由学校老师负责),但通过这些程序,我们能够挑选出最合适的受助者。”陈俊豪讲解了资助学生的名单的确定过程,“我认为,这个选择过程正是我们公益平台价值的体现。通过交流了解受助者陷入困境的原因,我们才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如果公益事业仅仅是关于捐款,捐赠者可能会觉得不如直接联系受助者,自己将钱款转交更为直截了当。但我们的价值在于通过严谨的程序挑选最合适的受助者,并且我们的财务信息和运作流程都是公开透明的,这确保了具体性、真实性和公平性。”
陈俊豪(左二)与志愿者赴学生家家访后合影
自2008年至今,陈俊豪与狄玉增一直坚持着清泉公益项目,已近16载。问及感受,他始终认为,了解公益要从切实的参与开始。“以清泉为例,参加我们的活动,如一次夏令营或一次座谈会,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开诚布公地聊天,便是了解公益的切入点。只有亲身参与,方能明白自己坚持的意义,以及愿意为之付出多少。”陈俊豪表示,与那些募资千万甚至上亿的大型基金会相比,清泉或许只是“一眼小小的泉水”,但其“以清澈之心,汇聚爱心之水,滋养学子茁壮成长”的初衷未曾改变。
公益之路不是凭空号召出来的,也不能够仅凭几句赞美、几篇文章就实现。这条道路需要无数人用双手辛勤耕耘,用双脚坚定前行。想要真正了解公益,就必须亲身参与,从点滴小事做起。“不论何种形式,找到你的方向,全情投入,并持之以恒。走出你的公益之路,贡献你的公益力量!”陈俊豪由衷地说。